■ 赵宇
不喜多言,崇尚实干兴业;最擅攻坚,助推学校发展。从最初的省内招生到现在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从1989年在校生600多人到目前在校生9000余人,22年的招生工作不是简单的人生履历的书写,更多的是他对母校教育培养的回馈、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刻思索和对促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积极实践。以就业促生源,以生源促发展,王守文以成熟稳重的性格、迎难而上的工作热情和务实肯干的工作态度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与忠诚,曾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授予“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招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攻坚克难 助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工作是学校的龙头,没有了生源,办学就无从谈起。招生计划的制定会直接影响到生源,王守文同志对这一点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他准确把握机遇,积极拓展招生渠道,从2002年开始奔赴各省教育厅,宣传学校办学特色,争取招生计划。学校招生的省份逐年增加,到2011年实现在山东、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等18个省市区招生,生源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幅提高。他还经常带领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深入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和与有关人士座谈,了解地方人才需求,科学合理编制各专业招生计划。
针对招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王守文不断调整招生策略。在宣传内容上,重点突出学校的地域特色、办学特色、育人特色和优良校风、学风等办学亮点;在宣传渠道上,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资料宣传、会议宣传、报刊宣传、网站宣传、QQ即时答疑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关注学校、了解学校、选择学校。他曾多次带队参加各省的招生咨询会,深入省内外多所高中做现场招生宣传,努力争取更多更好的生源。多少次宣讲会下来,他的嗓子已经哑到发不出声音了。
每年的6—8月集中录取期间是王守文最为忙碌也是压力最大的时段。从编制审核招生计划到接待考生和家长来电来访咨询,从分时段分层次分批次接受各省投档到组织网上远程录取,从审核录取结果到发放录取通知书,每一个工作环节他都认真细化,每一个工作流程他都严守规范,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完成。学校按计划完成录取工作,手拿录取通知书、洋溢着青春笑脸的新生走入学校,这时候的王守文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扎实推进 搭建辅助成长就业平台
“就业工作人员好似学子通达校园和社会的一座桥梁,为学子搭建辅助成长的就业平台,引领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此信念,让王守文在辛苦而忙碌的就业工作中充满了无穷力量。建立校友联络平台、打造优秀就业团队、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就业指导课等一个个出自他的“金点子”,继而成就了我校就业工作中的一个个“妙招”。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从我校输送到社会的各个岗位。有着多年的招生就业工作经验的王守文认为,为校友搭建资源共享、谋求发展平台,构筑校友们感恩母校、回报社会的精神家园势在必行。2011年4月,在王守文的精心筹划下,学校成立了校友会筹备委员会,并加入了黑龙江省高等院校校友联谊会。2011年年末黑河学院校友网正式建立,我校校友基本信息的录入和整理已初步完成。校友会成立后,一批批校友回访母校,根据学校的需求,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为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实践和就业机会。
王守文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在充分了解我校与俄罗斯合作院校就业工作状况的基础上,立项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学生工作专项项目《中俄大学生就业现状对比研究》,通过借鉴俄罗斯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我校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
在就业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四个到位”,通过把上级政策和学校决定准确落实到位,把有关部门和单位建议积极协调到位,掌握学校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到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服务到位,推进了就业工作机制的完善,提高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进一步拓展了就业市场,加快了就业信息化建设。
尽职尽责 牢记共产党员责任使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辛勤的耕耘品尝着酸甜苦辣,前进的步伐记录着跋涉的艰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王守文欣慰于用自己的所能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更因自己负责的大量工作都能高质量地完成而感到充实和快乐。
王守文是一个实干家,他把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作为自己的最高职责,对于本职工作,他力求用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去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分量。他身上具有很多可贵的品质,不单是他的默默付出、甘于奉献,还有他的一身正气。他做事的原则性非常强,时刻把学校利益放在首位。在组建校友会的过程中,王守文勤俭节约,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钱要使在刀刃上,能为学校省点就多省点。”生活中的他,是一位善解人意、热心肠的兄长,他以父爱般的无私,关怀每一位年轻的同志,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困难,指导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而他自己却牺牲了许多和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鸿鹄之志,有的只是尽职的工作态度,王守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入党誓言,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感召力影响着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他身上闪耀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