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化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文化品牌>>中俄文化交流>>正文
 
   

 

未来媒体人用镜头见证中俄友谊

2016中俄媒体交流年“未来媒体人”挑战赛在我校完美落幕

2016年10月17日 15:15  点击:[]

本网讯(记者 王佳 赵宇 学生记者 张瑞芹)10月17日,由我校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未来媒体人创作挑战赛”圆满落幕,中俄高校8支代表队围绕“持摄像机的人”这一主题展开创作。师生们用一组组鲜活的镜头展示了黑河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通过精彩的故事讲述了中俄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以未来媒体人的视角讲述着未来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

中俄参赛队进行作品创作

经过黑龙江省文联电视艺术家协会和黑河市广播电视台的6位专家评委的评审,由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代表队制作的短片《友谊》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制作的微电影《重逢》获得了本次挑战赛的一等奖;阿穆尔国立大学创作的作品《真实的中国》、黑河学院创作的作品《迷失的焦点》、牡丹江师范学院创作的作品《老照片》获得了二等奖;阿穆尔肖洛姆-阿莱赫姆国立大学创作的作品《通过镜头看世界》、绥化学院创作的作品《全世界的语言》、齐齐哈尔大学创作的作品《光影城市》获得了三等奖。本次挑战赛还评出了获得最佳创意奖、最佳摄像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剪辑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导演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副校长尤里·巴甫洛维奇·谢尔吉延科,黑河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宏、李廷栋,副校长张焕强、车永宏、许海深、丛喜权和黑河广播电视台总编辑潘丽波、黑河日报社副社长李长军、黑河市教育局副局长杨光、黑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刘扬、黑河市爱辉区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刘佳、黑河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吴伟东、黑河广播电视台生产中心主任王海燕、黑河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曲冰分别为获奖师生颁奖。

与会领导为获奖团队颁奖

在历时6天的比赛中,各参赛队均在黑河市内取景拍摄,他们克服了语言不通和环境陌生等重重困难,集思广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顺利完成了作品的拍摄任务。当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代表队得知获得了一等奖后,指导教师与队员们紧紧相拥在一起并相互击掌庆祝胜利,领队戈鲁布娃·斯维特拉娜·亚历山大罗夫娜对记者说:“对于本次比赛从老师到队员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创意剧本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俄是世代友好的邻邦,我们通过热情的中国人帮助俄罗斯记者完成拍摄任务的角度展示中俄友谊,中俄两国人民在互动和交流中增进情感,在互助与协作中传递友谊。”当记者问到在中国黑河创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她说:“最困难的当然就是语言,拍摄中我们需要一些中国演员,我们都是通过黑河学院的志愿者们进行语言沟通,志愿者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能获得一等奖志愿者功不可没。”

副校长许海深致辞

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并列获得一等奖的哈尔滨师范大学代表队则以叙述的方式讲述俄罗斯女孩被中国媒体人所具备责任感、正义感所感动,来到黑河学院寻求自己的梦想,她也将用镜头诠释未来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哈尔滨师范大学代表队队员曲直兴奋地表示,能参加这个比赛收获的不仅是奖项,更收获了友谊和实践经验。比赛中我们8支参赛队拼创意、拼技巧、拼制作,比赛结束后我们已经由对手变成了朋友,无论是中方代表队还是俄方代表队各组实力都很强,我们相互切磋,探讨中俄师生的不同文化视角和拍摄方式,增进了交流和情感,此行获益匪浅。

领导与各代表队合影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和参赛方,黑河学院代表队获得了二等奖,指导教师常文硕对这样的成绩还是非常满意的,他说,通过比赛充分体现了我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无论创意、剧本、分镜头,还是拍摄、制作,均由学生们独立完成,在故事构思、剪辑及摄像等方面都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比赛为中俄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拓宽了视野,为今后从事媒体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为本次比赛的评委,黑河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总编室主任吴伟东认为,本次“未来媒体人创作挑战赛”中呈现的作品整体水平较高,使人眼前一亮,一些作品达到了播出的标准。通过作品能够看出中俄高校参赛队对本次活动的高度重视。黑河学院作为我省率先举办“中俄媒体交流年”活动的高校,为促进中俄文化交流、媒体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黑河学院作为中俄边境线上我国境内第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与俄高校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本次大赛作为2016年中俄媒体交流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促进了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加强了中俄未来媒体人的沟通和理解,增进了中俄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黑河学院副校长许海深表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中俄友好事业的未来。”此次活动在“中俄媒体交流年”框架下,聚焦“未来媒体人”这一特殊视角,形式新颖,引人深思,是一项适合青年特点的具有强烈时代感和创新色彩的交流活动。大赛的成功举办,为两国青年人的交往和沟通铺筑了“媒体时代”的轨道,承载着友谊和希望的“列车”在两个文明之间穿梭,将会开启更为深远的征程。

上一条:副校长丛喜权一行参加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史学会年会暨第四届中国东北史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中俄“未来媒体人”在我校全面开启创作挑战

关闭